电厂|对话Rokid CEO Misa:苹果不是竞争对手,AR 三年取代手机

· 被投企业

以下文章来源于电厂 ,作者张勇毅

broken image

记者 张勇毅 编辑 高宇雷

自从 Rokid 成立的 2014 年之后,AR 眼镜行业曾经历过多次「至暗时刻」。最近的一次似乎仍然历历在目:彼时大如腾讯、字节都不得不缩减投资,Meta 与 Google 也都收缩了在 AR 领域的策略,
但随着苹果发布 Vision Pro,属于 AR 发展的春天似乎又已到来:全球范围内,似乎又掀起了一场 AR 眼镜重新回到主流视野中的风暴,Rokid CEO Misa(祝铭明)也认为 Vision Pro 的出现对于整个行业来讲都是好事,作为一场开卷考试的标准答案展示给世界,同时也带动了供应链对 AR 行业进行更多投资,类似 Rokid 这样的厂商都能从中获利。

作为目前国内 AR 眼镜领域的头部厂商之一,Rokid CEO Misa 近期接受了《电厂》记者的采访,向外界披露了诸多Rokid 与他本人对于 AR 行业的规划,以及来自苹果等竞争对手的看法。

在接受《电厂》记者采访时,Misa 正处在严重的感冒状态下,但这完全没掩盖他在讲解技术时的热情,以及他对于现在 AR 市场的辛辣评价:Misa 用「几个叫花子抢破鞋」,对记者形容现在 AR 市场的竞争状态,认为现在的 AR 市场的整体规模并没有真正展开,这样的市场无法容纳真正的竞争,当前首要目标,仍是拓展 AR 眼镜的生态与可用性。

即使已经是 CEO,Misa 至今仍然有每天写代码,并给 GitHub 的开源项目贡献代码的习惯,不仅办公设备是一台 Linux 系统的 iMac,办公桌上也随处可见他自己的业余爱好 —— 给单片机开发操作系统。

broken image

这种技术驱动产品的模式也深刻影响了 Rokid 的产品:虽然 Misa 已经不再自己写涉及到 Rokid 产品层面的代码工作,但他自称还会通过「PUA 产品经理」的方式,去推动 Rokid 在产品上的体验更加极致,但他同时也对产品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即使是 Rokid 刚刚发布的新品 AR Studio,他也只是觉得「接近满意的状态」,给这款产品打了六分。

Misa认为:在 Vision Pro 发布之后,未来纯 VR 的描将不复存在,只会剩下两种 AR 产品的不同技术路线:分别是以 Vision Pro 为代表的 VST(视频透视,Video See-Through)以及以 Rokid 等 AR 眼镜公司采用的 OST(光学透视,Optical See-Through)技术路线。

同时他也不认为苹果的 Vision Pro 在当下会给 Rokid 造成直接冲击,作为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重量级与轻量级的产品在未来也会同时存在,Rokid 仍然有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奔跑。

与 AR 业内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Misa 并不信奉「量变产生质变」这套逻辑,并通过 Quest VR 头显 2000 万用户的数量之后,并没有迎来真正的体验拐点来举例,认为 AR 眼镜所需要的进化,会是能够「抢夺手机使用时间」的 AR 眼镜、能够随时戴在身上、随时拿出来使用的产品诞生。

Misa认为至少在 3-5 年之后,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抢手机使用八小时」的 AR 产品。能够在看电影、玩游戏之外,能够抢夺手机碎片化使用时间的 AR 眼镜产品。

broken image

以下是本次《电厂》记者采访 Misa 原文:

 

AR市场尚未成熟

现在 Rokid 的销量情况如何,有哪些能够分享的数据?

Misa:去年是大概一年六万台左右,今年的销量大概能做到去年的三倍,因为去年的销量数据是非常清晰的,因此我们预计今年能实现百分之两百的增长,也就是 300% 的市场销售预期。
按照目前的形式来看,今年的总销量应该能达到 18-20 万台左右。

Rokid现阶段有在做硬件销售方向的出海尝试吗?

Misa:说实话现在出海的比例并不高,因为 Rokid 目前最大的短板是在国内的应用生态相对更加完整,对应的海外市场就没有足够的内容生态,无法提升用户的使用率,这也是我们与 Google 合作、在海外新品上搭载 Android TV 系统的原因。

现在 Rokid 在国内,已经能做到将绝大部分的生态内容都纳入其中,我们自己去构建这样一个生态,但在海外的话你就很难去重新定义去攒起来这样一个生态,因为海外市场有着一系列的标准。所以就目前而言,我们在海外生态上还是比较开放,策略是找一家开放、且生态最为完整的公司与 Rokid 合作。

在这个标准下,我们认为 Google 的 Android TV 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并不是行业内大多数人认同的、最适合 AR 眼镜的操作系统。这是一个为电视生态而生的操作系统,它本身就是为了看电影、玩游戏诞生,所以与目前的 AR 生态体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为什么 Rokid 此前没有做明显的海外线下销售布局?

Misa:因为我们更在乎的其实是用户的使用时长以及整体的活跃度,在没有这些之前,你现在去搞经销商、渠道商的意义并不大,Rokid 一开始不做海外市场的原因也是海外市场相对比较自由,在使用 Android TV 系统之前的退货率一直是偏高的,因此我们希望能有更完善的软硬件协同体验之后,再去推动这件事。

海外 AR/VR 市场用户对 AR/VR 的认知程度,是要比国内要高出许多的,Rokid 怎么看待这件事?

Misa:但这个不一定是好事。

正是因为海外用户已经经过一轮洗礼,他们对 AR 产品的心理预期会非常高,当他们真的拿到现阶段 Rokid 的 AR 产品时,很容易产生一种落差感 —— 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那个产品。他们想要的是一款轻量级的 Quest Pro 或Vision Pro 那样的产品,很多人退货是这个原因。

这就是我们一开始为什么没有将 Studio 套装推向海外,而是将产品定位在娱乐层面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外用户非常熟悉的 Android TV 系统是一个开箱即用的环境,能让用户快速接受这样的一个产品定位与形态,一个定位玩乐属性的 AR Joy 产品。而 AR Studio 就是一款面向开发者以及更加极客用户的产品,同时另外一部分大订单也来自一些BtoC 的行业客户,比如博物馆。

Rokid是一家已经将 ToB 行业应用纳入规划中的一家厂商,那你对于现在 AR 行业领域应用有哪些看法?

Misa:ToB 市场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例如文博市场上只有 Rokid 一个选择,你甚至可以直接说 Rokid 占据了行业级 AR 市场 100% 的份额。

从全球的 ToB 市场来讲,那(市场份额)第一一定是微软的 Hololens,但其实全球 AR 市场现在的比例都很少,所以我们暂时没有将它纳入到规划中,但在国内,已经有超过 150 家国家二级及以上的博物馆在和 Rokid 合作进行智能导览,因为现在市面上并没有类似搭载摄像头的 AR 眼镜,而这些使用场景都需要通过摄像头来识别到场景以及文物来实现对应的功能。

目前就 AR 眼镜的成本而言,超过八千元的售价会让很多普通消费级用户难以接受,但在 ToB 应用场景中,这个价格可能并不算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如果这个产品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带来的收益能够 Cover 到这个成本,客户就会觉得这是一款好产品,因此 ToB 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新技术的试验田。

 

苹果是参照物,并非竞争对手

在 Vision Pro 发布之后,Rokid 会觉得苹果是产品上的竞争对手吗?

Misa:完全不是。就像我们的很多用户在买了 Quest 的同时,也会再买一台 Rokid 的 AR 眼镜一样,AR 眼镜现阶段强调的更多是便携属性。这也是这个形态 AR 眼镜产品相比于 Vision Pro 等产品最大的优势。

对于苹果未来三年内有可能推出「廉价款 Vision Pro」,你觉得国内的 AR 公司该如何竞争?

Misa:我还是那个观点,Vision Pro 这种 VST 形态产品(视频透视,Video See-Through)与 Rokid 选择的 OST(光学透视,Optical See-Through)的形态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路线,两种形态各自会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以及用户,即使Vision Pro 能做到将外界内容展现的逼近真实,也还是不会有人去选择 VST 形态的产品。

所以你认为苹果暂时不会选择走 OST 这个技术路线?

Misa:我认为苹果会选择的,只是今天苹果看不上,就是 AR 厂商在争夺的,其实只是十万二十万量级这样一个市场,我相信苹果内部也有在研究 OST 技术路线的团队,但最终选择了 VST,因为苹果认为这是现有技术下能做到、对他们而言的最优解,无论是从算力,从体验,包括它的定价能力上。

在 OST 这个技术赛道上,Rokid 能拿到业内最顶级的资源,唯一可能是我们没有、苹果的资源优势,可能是体现在苹果的芯片、以及操作系统这样一整套生态上,这是苹果擅长的部分。

当然我不是说苹果来做 OST 形态的 AR 产品会做不好,只是我觉得苹果的优势不会那么的明显,Vision Pro 更像是苹果在一次「开卷考试」中给出的答案,另外苹果选择这个路线我认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 Vision Pro 能很低门槛地转化来自 VR 的用户群体,这部分用户群体已经被充分教育过,能够以很低的学习成本转换到 Vision Pro 的生态中。着就是苹果从市场角度上的考虑。

这个优势 Rokid 也好,任何 OST AR 眼镜创业的竞争对手也好 , 其实目前都不具备这个情况,比如一个特别重度的VR 用户,他就会继续选择 Vision Pro,而不会选择其他 AR 眼镜,这部分 VR 市场有着接近 3000 万的存量用户,即使苹果能转化其中的一半,也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功。

所以我觉得,到明年最晚后年的时候,苹果就会推出廉价款 Vision Pro。至于苹果开始发布 OST 形态产品的技术节点,我个人觉得应该会在 2027 / 2028 年左右。

Rokid觉得「苹果暂时不会选择这条路线」就是自己的护城河?

Misa:这并不是护城河,只能说 So far OK,我们还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跑,去试错。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 AR 的引领者,这就需要我们去按照自己的思考,去构建整个体系,如果你非要说我们的壁垒是什么,我觉得是苹果一直以来的风格:构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生态,你很难抢走它,但它也打不出来。

大家要知道,苹果虽然是这个行业中最顶级的品牌,以手机为例,iPhone 的利润很高,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但销量却是倒挂的。对于 Android 来讲,这片开放的生态会永远存在,对于 AR 产品也是如此。苹果的生态之外,一定会存在一个必要且开放的生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目前其实没有特别把苹果当作一个假想敌。

但从产品层面,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思考 AR 用户体验的榜样。

我再总结一下,你相信有一天苹果真的做到和 Rokid 产品相同价位,用户还是会因为产品体验去选择 Rokid,对吗?

Misa:是的,一定会是如此。

 

巨头尚未下场

从硬件来讲,Rokid 相比苹果的竞争优势会在哪里?

Misa:我可以举个例子:你看 Vision Pro 上用到的那块 OLED 屏幕,除了面积比 Rokid 更大,其他在刷新率等很多规格上是一致的。

对于苹果供应商来讲,成为果链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既幸福又痛苦的事,幸福在于苹果能给到一个基本的保障量级,但同时苹果的供应商也在被压榨的很厉害,所以大部分供应商都会在苹果之外,着手在这个新领域中提前布局。对供应商而言就是寻找苹果之外的优秀厂商去合作,这就是 Rokid 去说服其他供应商的方式。

Rokid没办法给供应商一次下几百万级别的订单,也无法给供应商高昂的定制费用,但供应商已经给苹果做了类似的产品,为什么不保留一个更加开放的选项去合作?

我估计苹果 Vision Pro 今年的产量大概也就在 20 万台,所以至少现在从体量上来讲,其实对供应商来讲是一个 Why not 的选择,反正我也要给苹果做,而现在有了一个体量差不多的另一个选项,为什么不保留另一个可能性呢?如果你是索尼老板,你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3-5年内,Rokid 预计整个 AR 市场能达到怎样一个量级?

Misa:五年就太远了,但我觉得三年大概在能达到大概在 3- 5 百万的市场规模,但这个要看具体的时间来,明年应该就会有小百万差不多。

这个行业规模的成长就是这样,其实你可以看一下 Rokid 的出货量:去年我们是6万台,今年 计划冲刺18-20 万台。按照差不多的比例,至少一个行业的发展的前几年总量都不会太多,所以预测两年、三年没问题,再往后看,行业规模就已经超出你的想象力。

当然那个时候也会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就那个时候也许巨头都已经全部下场 AR 眼镜,所以那时候又会面临另一种竞争状态。

你认为现在巨头还没有下场?

Misa:没有,我觉得现在更像是几个童子军在打仗,但正规军一定是具备全栈软件硬件、操作系统开发能力的厂商,你拿这个标准去套就能得出对应的结论,例如华为肯定会是其中一家,当然很多现在的大厂也都还没有成型,但不代表未来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我觉得对于大厂还是要保持一个敬畏之心,对我们自己来讲则是要让自己尽快成长,在关键时刻能够有对应的实力。

现在有一点是我认为至关重要的:Rokid 是现在唯一的、从算法到框架,具备全栈开发能力的 AR 眼镜厂商,这已经算是 Rokid 的一个护城河了,其他竞争对手这时再进入 AR 领域就会发现很难。

在手机存量市场已经开始收缩的今天,你觉得 AR 应该怎样快速吸引到更多用户?

Misa:现在 AR 眼镜已经成功抢到了用户的一部分时间,但实际上用户拿来看电影、玩游戏的那个时间,它本来就不属于手机,这些原本是属于电视或是电脑的使用时间,只是在 AR 眼镜出现之后大家就懒得再坐在一个大屏幕之前了。

但对于手机的使用场景 —— 比如刷抖音、小红书这样非常碎片化的使用方式,这部分时间是很难抢夺走的,因为手机你能做到一直带在身边。随时随地拿出它来使用。

坦白来讲现在的 AR 眼镜还做不到这种程度,AR 眼镜下一步的发展必然是和手机抢夺这部分硬核的使用时间,我认为这个过程至少要三年 —— 就是 AR 眼镜在技术上有可能实现像手机一样、随时随地带在身上使用的时间节点。

在 AR 领域,下一个「iPhone 时刻」的标志性事件,你认为会是什么?

Misa:在产品形态上一定会继续突破,会越来越好用,对于 Vision Pro 这样的 VST 产品来讲,首要目标是将其做到更加合适的价格区间,对于 OST 产品来讲,则是一款能够留住用户的杀手级应用什么时候诞生,但这两个目标都需要对市场更多的普及,之前有一段时间整个 AR 市场冷却了下来,但现在苹果重新回来,搅动了这个市场,因此我觉的还需要有 1-2 年的时间,让用户真正认识到并接受 AR 这个形态的产品。

在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剩下的就是要看真正的杀手级应用何时出现,我举个例子:iPhone 发布时,乔布斯其实讲了三个产品定位:一个是大屏版本的 iPod,一个是能够访问网页的浏览器,另一个是电话,这三个在当时都已经是非常成熟刚需的需求。

回到现在,现在对于 AR 眼镜来讲,手机的便携,其实占据了用户几乎所有的碎片时间,甚至已经限制了用户对于 AR 的想象力,一定要让用户发现某一个现有的功能,能通过 AR 的加入,来彻底改变自己的使用习惯。

作为一个新的终端设备,首先带来的一定是感官上的变革,AR 眼镜最终也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用新的交互和新的展现方式,信息内容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最近苹果也展示了用 iPhone 拍摄 AR 视频、在 Vision Pro 上播放的能力,Rokid 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但这还不够,我们之前也做了 3D 内容的录制,甚至比苹果提出的还要早,当然更重要的一个是苹果同样兼容了 2D 时代的内容,Rokid 也做了 2D 内容的支持,这是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一起去的结果。

我觉得 AR 生态目前的生态会是「70% 向后看,30% 向前看」,如果这 30% 的内容能被大家所接受,那个时刻,或许就到了 AR 眼镜爆发的「临界点」。